较近后台收到好多私信,都是问一建考试能不能缺考、缺考了会不会有啥严重后果的。毕竟备考一建太耗精力了,有些考友可能复习到一半觉得没希望,或者临时有突发情况去不了考场,心里就犯嘀咕:这试要是不去考,会不会影响下次报名?会不会记入诚信档案?今天南宁学天教育就结合官方政策和实际案例,给大家快速性说清楚,让你心里有个底。
南宁学天教育为大家详述,一、一建考试到底能不能缺考?官方怎么说?
答案是:能缺考,但不提倡。
从人社部发布的《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》里,并没有任何条款说“缺考会被禁考”或者“记入诚信档案”。说白了,一建考试就像大学期末考试,你报了名交了钱,去不去考是你自己的自由,没人会强迫你。
我去年有个同事老王,报了名之后家里老人突然生病,实在抽不开身去考试,较后就是直接没去。今年他照样正常报名、审核经过,没受任何影响。所以从规则层面讲,缺考本身是允许的,不会触发任何“惩罚机制”。
不过这里要提醒一句:报名费是不退的。一建报名费各省不一样,一般每科在50-100块,四科下来就是小几百。缺考就等于这笔钱白交了,对于咱们打工人来说,也是笔不小的开销,所以决定缺考前还是得掂量掂量。
二、缺考到底有哪些“隐性影响”?别只看表面
虽然官方不禁止缺考,但这事儿也不是完全没影响,尤其是对“备考心态”和“考试规划”的影响,比你想象的要大。
1. 对“成绩滚动周期”的影响:小心两年成绩白搭
一建考试实行“两年滚动制”,也就是说如果你今年过了2科,明年把剩下的2科考过就行。但如果你今年报了4科,一科没去考,那等于今年的“滚动周期”直接浪费了。明年你还得重新考4科,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。
我表妹就是个例子,她2021年报了全科,结果考前一周突然决定放弃,一科没去。2022年重新考,压力巨大,较后只过了3科,2023年还得再考剩下的1科。如果当初她哪怕去考一两科,说不定现在已经拿证了。
2. 对“备考节奏”的破坏:越缺考越不想考
备考一建就像跑马拉松,中途停下来容易,再想重新启动就难了。我见过不少考友,头等年缺考后,第二年就提不起劲复习,甚至干脆放弃。毕竟“反正去年也没考,今年不学好像也没事”的心态很容易滋生。
3. 对“职业规划”的延迟:证书晚一年,机会少N多
现在建筑行业对一建证书的需求越来越大,早一年拿证,可能就意味着早一年升职加薪,或者多一个跳槽的筹码。我前公司有个项目经理,就因为比同事晚拿一年证,错失了一个去国企的好机会,现在还在后悔。
三、哪些情况建议“果断缺考”?别硬撑!
当然,也不是所有情况都必须硬着头皮去考。如果遇到这几种情况,缺考反而是更理智的选择:
1. 复习时间严重不足,连教材都没看完
如果你到考前连一遍教材都没看完,真题更是没做过几套,那去考试基本就是当“分母”。这种情况下,不如把时间省下来,好好规划下快速备考,争取快速经过。
2. 突发紧急情况,比如生病、家里有事
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家里有事也得优先处理。去年我邻居小李,考前一天急性阑尾炎住院,总不能拖着病体去考试吧?这种不可抗力导致的缺考,完全没必要自责。
3. 已经经过部分科目,今年只剩一两科没把握
比如你去年已经过了3科,今年只剩实务一科,但复习得很差。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战略性放弃,把精力集中在明年,确保实务快速经过,避免“一年过三科,一年挂实务”的悲剧。
四、如果真的要缺考,这些事情要注意!
如果你已经决定缺考,那这几件事一定要提前做好:
1. 不要纠结,更不要自责
缺考不是什么丢人的事,每年一建考试缺考率都在30%左右,你不是一个人在“放弃”。与其纠结过去,不如规划未来。
2. 及时调整备考计划
如果是因为复习不充分缺考,那就要反思一下:是时间没安排好?还是学习方法不对?明年备考时,一定要制定更详细的计划,比如每天保证2小时学习时间,每周做一套真题等。
3. 关注官方通知,别错过下次报名
缺考后要重点关注当地人事考试网的报名通知,别因为疏忽错过了下次报名时间。尤其是新考生,还要提前准备好学历证明、工作年限证明等材料。
五、写在较后:缺考不可怕,放弃才可怕
说到底,一建考试只是一场考试,缺考顶多是浪费快速机会和几百块钱,但放弃考证的目标,才是真正的损失。如果你今年确实没准备好,那就坦然接受缺考的事实,把这次经历当成一个教训,明年从头再来。
记住,考证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关键是要有“屡败屡战”的勇气。只要你坚持下去,总有一天能拿到属于自己的一建证书。
较后再强调一下:以上内容基于历年考试政策和实际情况分析,若未来官方政策有调整,请以官方较终公布为准。
- 详情请进入南宁学天教育
- 咨询电话:18697915607
- QQ咨询:2056625662 微信同号
尊重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:http://nnxuetian.5zix.com/news/140883/ 违者必究! 以上就是南宁学天教育 小编为您整理一建考试能缺考吗的全部内容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