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宁学天教育为大家详述,备考造价师,较让人头疼的不是知识点难,是时间不够用。白天要上班,晚上想躺平,周末还有一堆琐事;翻开教材发现四科内容堆成山,计价公式记不住,案例分析像天书;好不容易挤出时间学,又总在“今天太累明天再学”和“学了半天好像啥也没记住”之间反复横跳。
如果你也有这些焦虑,别慌。南宁学天教育为大家详述,不是让你“挤时间”(毕竟大家一天都只有24小时),而是教你怎么“抢时间”(把无效时间变有效)+“省时间”(用对方法少走弯路)。从时间规划到碎片利用,从阶段安排到避坑指南,看完就能上手,帮你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刀刃上。
先搞懂:造价师备考的“时间杀手”到底是什么?
很多人备考失败,不是时间不够,是被这些“隐形杀手”偷走了时间还没察觉——
1. 目标模糊:“我要考造价师”=“我要浪费时间”
“今年一定要过造价师”这话听着励志,但等于没说。你知道四科各要花多少时间吗?知道自己每天能拿出多少有效学习时间吗?不知道的话,很容易今天学计价、明天学管理,学了三个月还在头等章打转,较后发现“时间都去哪儿了”。
2. 各科“一碗水端平”:把时间浪费在“性价比低”的科目上
造价师四科难度天差地别:案例分析(较难,占分较高)> 技术与计量(记忆点多,专业选考坑)> 工程计价(公式多,计算量大)> 造价管理(相对简单,理解为主)。如果每天平均分配时间,等于把大量精力耗在管理这种“投入少回报高”的科目上,反而让较难的案例分析成了“瘸腿项”。
3. “假努力”式学习:坐够8小时,不如高效2小时
见过较可惜的考生:每天雷打不动坐在书桌前4小时,手机静音、笔记抄满,但问他“清单计价规范里的风险分担原则”,支支吾吾说不上来。后来才发现,他把80%的时间用来抄书(以为抄了就是记住了),20%的时间刷简单题(避开难的案例分析),看似努力,实则在“自我感动”。
4. 拖延症晚期:“等明天”=“等明年”
“今天加班太累了,明天再学吧”“周末朋友约饭,下周补上”……备考是场持久战,偶尔偷懒没问题,但如果每周都有3天以上“明天学”,积累到考前,你会发现:别人已经刷完3套真题,你连教材都没看完。
3个黄金原则:让你的备考时间“翻倍”
想把时间用出效果,先记住这3个原则,比任何“时间管理工具”都管用——
原则1:目标拆解到“每天能落地”,拒绝“假大空”
核心逻辑:把“考造价师”这个大目标,拆成“每月-每周-每天”的小任务,小到“今天学3个计价公式+做5道例题”,才不会被“太难了学不完”吓退。
举个例子:假设你从3月开始备考(10月底考试,共8个月),四科总复习时间建议600小时(在职考生每天2小时,周末6小时,刚好够),拆解到各科:
案例分析:200小时(占比较高,因为综合前三科,且需要大量刷题)
技术与计量:150小时(选考科目建议早定,比如土建/安装,集中突破)
工程计价:150小时(公式多,需反复练题)
造价管理:100小时(理解为主,后期突击性价比高)
再拆到每月:比如3-6月基础阶段,每天2小时,其中1小时给计量(记忆内容多,早开始),0.5小时给计价(公式入门),0.5小时给管理(概念理解);案例分析先放一放,7月再开始(太早学容易忘)。
原则2:用“四象限法”排优先级,先啃“硬骨头”
核心逻辑:每天的学习时间有限,优先学“重要且紧急”的内容,比如案例分析的高频考点、计量的难记章节;“不重要不紧急”的(比如整理完美笔记、刷偏题怪题),直接放弃。
实操步骤:
1. 每天早上花5分钟列“今日任务清单”,按“重要/紧急”分成四类;
2. 把每天精力较好的时段(比如早上6:30-8:00,或晚上8:00-10:00)留给“重要且紧急”的内容(比如案例分析的招投标/结算模块,计量的施工技术章节);
3. 碎片时间(通勤、午休)留给“紧急但不重要”的(比如刷10道管理选择题,背2个计价公式)。
提醒:别把“整理笔记”当成“重要任务”——笔记是工具,不是目的。看完一节内容,能合上书复述3个核心考点,比抄满10页笔记有用。
原则3:每周复盘“时间账”,及时止损不内耗
核心逻辑:很多人学了一周,不知道自己学了啥、时间花哪儿了。每周日花30分钟复盘,能帮你发现“时间黑洞”,及时调整计划。
复盘模板:
本周计划完成了多少?没完成的原因是啥?(比如“计量第三章没学完,因为太难拖到周末,结果周末有事”)
哪些时间被浪费了?(比如“刷短视频2小时/天,其实可以用来听考点音频”)
下周怎么调整?(比如“把计量第三章拆成3小节,每天学1节,晚上8点必须开始,不学完不准刷手机”)
关键:复盘不是为了自责,是为了“下次做得更好”。比如发现自己晚上10点后学不进去,就别硬撑,改成早上早起1小时,效率反而更高。
分阶段时间攻略:从0基础到考前,每天1.5小时也够用
结合造价师考试周期(一般10月底考),分三个阶段规划时间,哪怕每天只能学1.5小时,按这个节奏走,也能稳稳过线——
头等阶段:基础阶段(3月-6月):打牢地基,别急着刷题
目标:看完3科教材(管理/计价/计量),理解80%的基础概念,记住50%的核心公式(案例分析先不学,前三科基础打牢了再学更省力)。
每天时间分配(以在职考生为例,每天1.5-2小时):
早上6:30-7:30(1小时):学计量(记忆内容多,早上脑子清醒,适合背施工工艺、工程材料等考点,比如“混凝土强度等级划分”“地基处理方法”);
晚上8:00-9:30(1.5小时):前40分钟学计价(看教材+记公式,比如“工程造价构成”“工程量清单计价”),后50分钟学管理(理解概念,比如“资金时间价值”“招投标流程”)。
周末时间(每天4-6小时):
上午:复习本周学的内容,用“思维导图”梳理框架(比如计价的“建设项目总投资构成”,画一张图把各项费用串起来);
下午:做章节练习题(只做基础题,不用做难题),重点看错题解析,搞懂“为什么错”(比如计价公式记错了,还是概念理解偏差)。
避坑提醒:别一上来就看网课!先自己看教材,看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,再针对性看网课(比如计量的“工程构造”章节,自己看可能懵,找个老师讲图的课听,10分钟就懂了)。
第二阶段:强化阶段(7月-9月):主攻案例,疯狂刷题
目标:案例分析入门+前三科强化,掌握各科高频考点,能独立做案例分析的简单题目(比如投资估算、方案比选)。
每天时间分配(每天2-2.5小时):
晚上7:30-9:30(2小时):1小时案例分析(先学“题型套路”,比如招投标题怎么找错误、结算题怎么算调价,跟着真题答案学答题步骤),1小时前三科(刷真题章节版,重点突破高频考点,比如计价的“索赔计算”、管理的“网络图优化”);
睡前20分钟:背案例分析的“答题模板”(比如问“索赔是否成立”,先答“成立/不成立”,再写“理由:根据XX规范/合同约定,XX事件属于XX责任,因此索赔成立”)。
周末时间(每天6-8小时):
上午:做1套案例分析真题(只做前3道简单题,比如投资估算、财务评价),掐时间练(每道题控制在40分钟内);
下午:前三科各刷1套真题(近5年的就行,太多做不完),重点看“重复出现的考点”(比如管理的“价值工程”、计量的“建筑面积计算”,每年都考,必须拿下)。
关键技巧:案例分析别只看不动笔!哪怕一道题你觉得“会了”,也要亲手写一遍——很多人看答案觉得简单,自己写就漏步骤、算错数,考场丢分全在这儿。
第三阶段:冲刺阶段(10月-考前):模拟实战,查漏补缺
目标:四科套卷模拟,适应考试节奏,搞定“易错点”和“冷门考点”,确保上考场不慌。
每天时间分配(每天2.5-3小时):
晚上7:00-10:00(3小时):按考试时间做套卷(比如周六上午考管理/计价,就模拟周六上午9:00-11:30做管理套卷;下午考案例,就模拟14:00-17:00做案例套卷),严格掐时间,中间不翻书、不看手机;
套卷后1小时:复盘错题,把“反复错的考点”记在“错题本”上(比如计价的“暂列金额vs暂估价”区别,案例的“清单综合单价计算”步骤),考前只看错题本。
周末时间:
集中背“冷门考点”(比如管理的“法律法规”章节,平时考得少,但考前背了可能多拿5分);
调整作息(按考试时间安排学习,比如考试早上9点开始,就每天9点做套卷,让大脑在这个时段保持兴奋)。
提醒:冲刺阶段别纠结“难题”!造价师合格线是60%,把基础题和中档题搞定(占分80%),就能过线,难题直接放弃,别浪费时间。
碎片化时间“捡分”指南:通勤/午休/排队都能学
在职考生较大的优势,其实是“碎片化时间多”——上下班通勤、午休、排队买饭……每天攒一攒,至少能多学1-2小时,一年就是300多小时,足够拿下1科了!
1. 通勤时间(30分钟-1小时):“听”考点+“看”图片
坐公交/地铁:用“喜马拉雅”或“网易云课堂”听考点音频(自己提前录:比如把计价公式、管理概念录成5分钟一段,通勤时反复听,比如“预备费=基本预备费+价差预备费,基本预备费=(工程费用+工程建设其他费用)×费率……”);
开车/骑车:听网课重点章节(选1.5倍速,只听老师讲“高频考点”,比如计量的“建筑结构材料”,老师会划“钢筋的力学性能”“混凝土的技术性质”这些必考点)。
2. 午休时间(1小时):“刷”题+“记”公式
前40分钟:吃饭+休息(别刷手机!闭目养神也行,保证下午上班不困);
后20分钟:用“万题库”“金考典”刷选择题(只刷“高频考点题”,比如管理的“项目融资方式”、计价的“合同价款调整”,10道题5分钟,20分钟能刷40道,错了立刻看解析,记不住的截图存手机)。
3. 排队/等车时间(5-10分钟):“看”错题+“背”口诀
翻手机里的“错题截图”(早上出门前把前一天的错题截图存在相册,排队时翻着看,比如“清单计价规范中,投标人不能竞争的费用:安全文明施工费、规费、税金”);
背“记忆口诀”(比如计量的“建筑面积计算”:“结构层高2.2米及以上算全面积,1.2米至2.2米算半面积,1.2米以下不算面积”,编成“22全,12半,12下不算”,好记又不容易忘)。
避坑提醒:这3种时间管理法,造价师备考别用!
较后说3个“反常识”的坑,很多人踩了还觉得自己“很努力”,其实是在浪费时间——
1. 别做“每分钟都排满”的计划
见过有人做计划:“6:00起床,6:10-6:30洗漱吃饭,6:30-7:30学计量,7:30-8:00通勤,8:00-12:00上班……” 一旦某件事超时(比如堵车迟到10分钟),整个计划全乱,反而更焦虑。正确做法:只规划“核心学习时段”(比如晚上8-10点),其他时间灵活安排,留30%的“缓冲时间”。
2. 别盲目跟风“学霸时间表”
网上总有人晒“每天学8小时,3个月过四科”的时间表,别羡慕——人家可能是全职备考,或者基础本来就好。你是在职考生,每天能学2小时就不错了,硬套别人的时间表,只会把自己逼崩溃。正确做法:根据自己的作息和精力,制定“个性化时间表”(比如你晚上学不进去,就改成早上5-7点学,效率更高)。
3. 别“只赶进度不回头”
“教材看完了”“真题刷完了”不代表你学会了。很多人学完第三章,就再也不看头等章,结果考前发现“前面学的全忘了”。正确做法:每周花1小时“复盘旧内容”(比如学完计量第四章,回头复习头等章的“工程地质”考点),用“艾宾浩斯遗忘曲线”记考点(第1天、第3天、第7天各复习快速,记得更牢)。
备考造价师,时间从来不是“够不够”的问题,而是“会不会用”的问题。每天2小时,用对方法,坚持8个月,你会发现:那些曾经觉得“学不完”的知识点,慢慢变得清晰;那些让你头疼的案例分析,也能一步步写出答案。
较后想说:备考很难,尤其是在职备考,要平衡工作、生活和学习。但当你拿到证书的那一刻,会发现所有的时间和汗水,都值得。
以上备考时间规划基于历年考试周期及考生经验总结,具体请以当年官方考试通知为准。
- 详情请进入南宁学天教育
- 咨询电话:18697915607
- QQ咨询:2056625662 微信同号
尊重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:http://nnxuetian.5zix.com/news/140420/ 违者必究! 以上就是南宁学天教育 小编为您整理造价师备考时间怎么学习的全部内容。